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做法與思考
【字體: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0-10-29】 【作者:/來源: 】 【閱讀:次】
【關閉窗口】
研究性學習材料
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做法與思考
|
|
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做法與思考
語文組 陳亞妹
實施研究性學習已經近一年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其作法作了一些探討,介紹如下,以期拋磚引玉,取得共識。
具體做法
1、解題釋疑 在向學生布置專題時,必須對每一個專題作一說明,使學生選擇專題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這種說明,實際上就是解題釋疑,也即說明某一專題研究的內容、目的、價值、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的知識、查找的資料。 2、 指導方法 學生選擇專題后,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進行研究。因為學生畢竟是初涉某一領域,面對的是許許多多陌生的問題,會無從下手,所以,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指導,教給方法,引其上路就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方法,因題而異。3 、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是指經常過問學生研究的情況,幫助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學生的專題研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會出成果,它將是一個較長時間的研究過程,會出現許多新問題,諸如研究興趣的減弱、中止、放棄;研究專題出現難題而無所措手足;專題研究和課堂學習出現了時間、場地、復習考試等矛盾。在這些時候,指導教師應適時過問,給予指導,給予鼓勵,給予幫助。這樣,就會使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堅持繼續研究下去。4、匯報成果 匯報成果是專題性研究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對學生來說,經過了辛辛苦苦的努力,經過了方方面面的研究,終于有了結果,有了結論,不管這個結果,這個結論,是否正確,是否成熟,學生都有一種沖動,都迫切期望能夠展示自己的成果,在這種時候,教師就應該為他們搭就一個舞臺,提供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教師來說,這也是關注學生研究情況的一個方面,是檢查學生研究結果的重要環節,是全面了解學生知識層面,解決問題能力的很好的形式。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組織好學生的匯報。
下面談兩點體會:
1 、研究性學習與高考 一直一來,廣大學子為了順利地 通過獨木橋,都在孜孜不倦地接受應試教育,廣大教師也樂此不疲,師生共同在指揮棒下拼搏,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論是學校,不論是家長,不論是社會,都視研究性學習與高考的需要背道而馳,是不務正業。果真如此嗎?非也。從語文新大綱對語文教與學的要求不難看出,更多的強調的是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而能力的提高僅僅靠課本內容和課堂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各種渠道來獲得。研究性學習就是其中的一條重要的渠道.研究性學習如果安排得當,教學得法,那么,不僅不會影響高考所需要的知識點的學習,反而會更多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促進高考成績的提高。2、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 研究性學習與高考"所談只是從升學的角度來認識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實際上,研究性學習的意義遠不只這些。我們必須明白,設置研究性學習課型的目的是什么。一個中學生,研究了一個紅學專家尚未涉獵的課題,并且有了成果,盡管這個成果還很幼稚,還很粗淺。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一研究過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充分提高,同時,學生也樹立起自己的信心,積淀了豐厚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創新理念,為自己今后走向創新道路奠定基礎。
研究性學習的推廣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這只是暫時的,隨著評價機制的轉變,培養目標的轉變,人才需要的轉變,人們對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會很快形成共識,推而廣之。
|
研究性學習心得
|
|
研究性學習心得
高二(14)唐海濱 徐超立
進入高中以來,開設了一門新的科目——研究課。研究,顧名思議即為對你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進而闡述自己的觀點。期間自然要對你的這些進行記錄,觀點進行總結。那么也就需要寫論文。當然通過一個學期的研究,我自己對這方面感觸也頗深。
1)開放性
實施主體開放(校內師生,校外人員專家、家長);
活動時間開放(分散與集中課時雙結合);
活動空間開放(教室、學校功能室、校外廠企、街道、景觀等);
學習內容開放(學科、社會、生活;課題、活動設計……);
學習手段開放(讀書、上網、社會調查、實地考察、討論等);
研究方式開放(參觀、訪問、觀察、調查、實驗、資料收集);
成果表達開放(論文、報告、方案、展品……)。
2)探索性
研究性學習從研究范圍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現,都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探究”完成。
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板塊之一,說明它的特征是實踐性,而且在學習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實踐、科學和生活體驗的聯系。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自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下面讓我來談談對于研究性課程的感觸:首先,我覺得這課程的開設培養了我們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往的學習,偏重于對概念或理論的字面理解,而缺深一層次的疑問。通俗點說就只為了應試,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而這一門課程恰恰是填補了我的這一不足之處。研究性學習必須包含對資料的搜集、編輯與整理,還包括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等等。使我們必需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久而久之,這種能力被訓練出來了。
其次,這一課程的開設,培養了我的動手能力。研究性學習的每一項學習內容,方式,都要求有自己來解決。而當我對我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時,不管是記錄數據;或是做一個有關這一課題的模型時,都非常投入,無意識地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一個動手能力強的人是很容易立足于社會的,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缺乏動手能力,我雖然沒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但是,也接近于這一程度。研究性課程的開設是為了我們能夠很好地立足于社會打下了基礎。我們通過此次綜合實踐活動,學會了利用互聯網運用信息技術查找、收集資料,學會了課題的探究過程及相關方法。明白了小組組員之間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體會到課題研究的辛苦,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初步了解和運用了觀察、調查、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能夠模仿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展開研究過程,得到了自己滿意的研究成果。并且通過研究,增加了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養成了合作、交流、分享的態度和能力,形成通過探究進行學習的習慣。
最后,這一課程的開設培養我的創新意識。以前的我,總是老師講什么,我就聽什么,從來不會多想幾個為什么,現在我漸漸地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了。
當然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曾出現了一些失誤,如原來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指定計劃時探究的時間與完成報告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另外限于我們認識水平和能力的不足,研究報告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
|